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富阳最新动态
他让山坡旱地成了水稻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关注
2012-10-15 来源:信息中心
一个月时间不到,峁智、康绍忠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来到富阳,为这一课题“把脉问诊”。
到底是什么课题,让两位院士如此关注呢?
用项目负责人汪跃宏的话说,通过水利科技创新,运用水循环技术,把坡地、荒地改造成现代化的旱涝保收田,实现的不仅仅是土地面积,更是达到同等产出率的土地置换,把更好的土地留给子孙后代。
“让更多的地方能种上水稻,扩大种植面积,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这是他研究的方向。”汪跃宏说。
挖个蓄水池
他让山坡旱地成了水稻田
新登镇长兰村明塘坞。沿着一条山路,爬上一个山坡,就能看到一块特殊的水稻田。
稻田里长满了金灿灿的稻谷,一束束稻穗压弯了腰。跟其他的稻田相比,这个地方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,唯一的区别在于山地高度。
地势相对较高,又没有水源补充,如何能让水稻实现正常生长呢?
奥秘就在水稻田的下方,挖有一个蓄水池,平时收集天然降水,水稻需要喝水,可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,打开蓄水池里的小型太阳能水泵,把水池里的水抽回到稻田里。这一切过程,全部能通过互联网络来远程控制、操作。
汪跃宏说, 国家人多地少,把山坡地、荒地、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,无疑能增加粮食产量。水稻能种,其他农作物、经济作物就更没有问题。
亩产千余斤粮
今年省内设立4个试验点
2006年,他在水利部举办的一次培训会上,意识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和潜力。他的设想是,利用水循环,将水利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灌溉的地方、没有利用的荒地、较平整的山坡,改造成为优质耕地和良田。
几年来,他在家里坚持不懈地做实验,积累了大量数据。去年,他在富阳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在新登开辟了一亩田,以“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”为项目,进行科学试验。
去年6月12日播种,经过4个月零一个星期后,顺利收割,水稻品种为中浙优8号,收获粮食1050斤。
项目有了初步成果,富阳向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作了汇报,得到了水利部国科司有关负责人的肯定。随后,市政府成立了项目推进领导小组,安排了专项研究经费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还落实了项目技术支撑单位,分别是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。
今年,按照项目推进计划,将完成舟山岱山、湖州长兴、温州苍南、衢州常山等省内海岛、平原、丘陵、山区4个区域的试验站建设,并确定了丘陵缓坡地小尺度水循环规律研究等7个研究课题。
问起今年的水稻收成,汪跃宏说,要到月底才能收割,估计比去年要略微高点。
两位院士来“把脉”
将研究课题推向深入
9月16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峁智参观了项目后认为,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、环境、节水效益,基本满足了民生水利、绿色灌区、节水灌区、数字灌区、和谐灌区等现代化灌区的几项要求。
10月13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一行,实地踏看了试验田,并召开专题座谈会。
康绍忠院士说,总体来讲,这项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事,值得进一步探索。他同时提出,如何降低成本、提高粮食产量、扩大试验面积、加强土壤监测等方面,都需要深入分析实验研究。
今年7月,汪跃宏研究的“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”领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。他说,课题研究还是刚刚起步,能否在全省、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,还要看今后的试验进展情况。
汪跃宏透露,试验田明年将增至50亩,进行中试,结合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等专家的意见,对课题进行完善。
“希望这一课题最终能获得成功,给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。”汪跃宏说。
相关新闻:
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项目
国内专家来富“把脉”
10月13日,富阳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项目专家咨询会召开。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正司级巡视员乔世珊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康邵忠、扬州大学教授冯绍元等专家学者及富阳市委常委、副市长韩璐与会。
韩璐说,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,是政府面临的关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。富阳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项目做到了自然水资源的联合调用,实现按需、按期、按量自动供水,是项有益的探索和试验。
会上,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。项目组负责人说,将认真吸纳院士专家的好建议,在今后的试验过程中予以修正完善,争取项目早日出成果、见成效。